电话:188-0578-267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丽水人才公告

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制定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来源:丽水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1-02-04 作者:丽水发布 浏览量:
中共丽水市委

关于制定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ee751a25eaa9c3ee18a528c7c070ee72.jpeg
  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丽水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深刻影响,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全面厉行“丽水之干”,以勇当探路者和模范生的奋进姿态,奋力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开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预计二〇二〇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生态经济蓬勃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量,“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现代乡村产业风生水起,国家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初现成型;大花园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发展协同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丽水机场动工建设,衢宁铁路建成通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和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实现年总收入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家庭“两个清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教育事业提质发展,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丽水、健康丽水、法治丽水、平安丽水建设全面深化,清廉丽水建设成效明显,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实现,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努力成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发展韧性强、潜力大,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从省内看,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正在制定新一轮加快山区跨越式发展政策。我市发展处于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高质量绿色发展态势向好,同时历史形成的发展欠账仍然较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创新不足的短板尤为明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够平衡,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落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存在薄弱环节。全市党员干部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理解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判断,牢固树立“没有实现加快发展也是一种风险,没有追求实现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决心和胆略更是极端危险”的理念,立足“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的基本市情,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战略定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远景目标。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全面建成,高质量绿色发展取得决定性成果,成为全面展示浙江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两方面成果和经验的重要窗口,成为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全国标杆,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价值转化效率、美丽经济发展全面处于国内领先、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率先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山区跨越式发展迈上大台阶,“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具有丽水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现代化的市域治理体系全面形成,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创造力、传播力、服务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高水平建成平安浙江示范区、全国最平安城市;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围绕打造“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魂赋能立根,全面厉行“丽水之干”不动摇,全面贯彻“八个坚持”基本要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加快跨越式发展,系统构建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促进全市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推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美好生活,奋力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市发展条件,坚持保护和发展辩证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互促进,坚持质量效益和规模速度统筹兼顾,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高质量绿色发展跃上新台阶。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高速度增长,成为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全市生产总值(GDP)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实现“两个较快增长”,即GDP和GEP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相互之间转化效率持续较快增长。其中,GDP增速处于全省第一方阵,规模总量达到2250亿元,人均GDP力争达到10万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达到48%。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进展,重要指标实现“六翻番六突破”,基本建成浙西南科创中心。经济提质扩量全面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市域生产力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改革开放水平实现新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向深度掘进、向广度拓展,推动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持续增长、高效转化和充分释放的生动局面。以数字赋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和营商环境最优市。构建以制度型开放为特征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向各领域扩面升级,华侨经济蓬勃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新格局。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重塑城乡内在结构和未来关系,创新城乡融合及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体制机制,系统推进城乡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品质提升,实现城市规模和能级显著提升、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山区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大花园核心区树立新标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省第一,生态比较优势不断扩大,成为自然资源资本强市。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基本建成,百山祖国家公园成为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性典范产品,建成瓯江山水诗路,绘就现代版“丽水山居图”。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社会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浙西南革命精神影响力显著增强,“红绿融合”深度发展,建成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风尚,具有鲜明丽水标识的地域特色文化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收入增速保持全省前列,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健康丽水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5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域现代治理取得新成效。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清廉丽水建设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持续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平安丽水建设更加深入,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市域治理制度设计更趋完备、制度运行更加有效。
  二、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激发绿色发展澎湃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坚定人才强市、科技兴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力提升工程”,让创新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大引擎。
  6.加快构建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全省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布局,坚持创新空间与产业空间、人居空间协调发展,构建一心支撑、点面联动的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市域科创资源力量,在中心城市高标定位打造以服务全域孵化为基本特征的浙西南科创中心,加快建设浙西南生态科技城、科创产业园、科创小镇、科创走廊等重大科创载体,高标准、大手笔打造国际化双创人才特区,打造凝聚高水平科研团队、高新技术企业、高端资本协同创新的区域科创“硬核”。市县联动谋划布局和建设一批“科创+特色产业”区域性科创基地,加快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对接G60科创走廊,联动建设人才驿站、科创飞地、离岸孵化器,推动跨区域科技合作实质化。
  7.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坚持引育并举,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大院名所等各类科创资源,推动开展长效紧密型合作,建设一批创新载体,汇聚一批创新团队,转化一批创新成果;推进本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成效。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健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引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创新要素、激发创意灵感,积极培育生态智创主体,建设以“天工之城”为代表的分时共享研发基地、原生态第二创新空间、“世外桃源”项目集中开发天地等生态智创平台。
  8.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造全国“两山”发展人才高地。实施“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实施“绿谷英才”计划,壮大新时代工匠队伍,打造“农三师”升级版。实施青年人才引育工程,推进青年人才队伍显著扩量提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具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高水平举办“智汇丽水”人才科技峰会。推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县级全覆盖。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权益分享机制,丰富“人才码”服务功能,建设若干人才之家。
  9.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精准适配。开展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行动,瞄准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一批“双链”融合提质项目。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有效集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牵引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批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畅通研发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10.营造和优化创新生态。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优化升级人才科技新政,推动人才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设立高质量绿色发展科技人才产业基金,推出科创贷、科创投等系列科技金融产品。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打造全链条、专业化的科创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区域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孵化空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全面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
  三、聚焦产业扩能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生产力最高标准,坚定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方向,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全力主攻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全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布局,举全市之力实施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稳步提高制造业比重,打造制造业绿色发展标杆地。实施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升级工程,创新高端产业植入路径,发展壮大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现代产业集群,瞄准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加快培育具有丽水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转型、集群化强链为引领,加强空间整合、园区集聚、倒逼整治,推进合成革、不锈钢、竹木加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进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强化靶向招引、推进市域协同、畅通产业关联,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型”企业,打造一批丽水特色标志性产业链,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民参军”“军转民”倍增计划,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12.建设数字绿谷。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落实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数字产业化”突破工程,全面加强与顶级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加快发展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光电子前沿、绿色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统筹布局云计算综合服务、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融合服务、工业信息工程服务、区域电商公共服务等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做大做强现代综合型数字经济产业平台。实施“产业数字化”赋能工程,支持企业建设数字经济研究院,打造高能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互联网+”“标准化+”“机器人+”“工业设计+”等手段,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和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广新智造模式,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建设数字社会,拓展5G等新基建应用场景,推进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
  13.全面振兴现代乡村产业。把科技强农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深刻革命,重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三位一体”高质量为农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围绕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农业科研创新,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打造高能级农业科创平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支撑的现代高端农业,以及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有机衔接的品质农业,塑造具有鲜明丽水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布局打造一批现代乡村产业示范带、山地精品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和“康养600”小镇。扩大“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山”字系品牌市场影响力,推出一批具有较强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重点打造若干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千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重点引育一批具有创新实力、示范效力、辐射能力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主体总量、体量、质量显著提升。发展农村电商经济,壮大农创客群体,组建青年农创客联盟。建设一批综合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区域性骨干市场,推动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升级。培育发展乡愁产业、非遗农业,牵头组建全国非遗农业联盟。
  14.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产业金融、节能环保、法律服务、中介咨询、会展经济等服务供给能力,优先发展多式联运、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发展健康养老、现代商贸、教育培训、体育休闲等服务业态,大力培育智慧服务、体验服务、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突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高端建点打造一批具有引擎效应的高等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谋划建设若干具有引爆效应的旗舰型旅游项目,场景化打造“瓯江行旅图”“处州风华录”“江南秘境乡”等经典旅游产品,壮大康养度假、艺术文创、乡愁体验、亲子游学、户外运动五大产业集群,高标准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5.加快激活水经济。盘活水资源,做大水产业,打响“丽水山泉”品牌,把水经济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推进河道综合整治、生态价值转化、空间综合利用、水利文化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水旅融合集聚区,创建国家河川公园,加快建设“幸福瓯江”。建设浙西南大中型水库群,打造华东抽水蓄能基地。构建全域水资源联库联调网,谋划实施跨区域输配水工程,推进优质水资源与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远程共享,打造华东天然水塔。大力发展涉水产业,引进有实力的水科技研发机构,孵化水经济市场主体,开发高端饮用水、医用针剂、美容护肤、生物萃取、健康日化、酒水软饮料等领域高附加值涉水产品,构建具有丽水特色的涉水产业体系。
  四、聚焦畅通经济循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积极主动融入国民经济循环,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协同、联动能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6.畅通高端要素循环。坚持把高端要素循环到丽水为我所用作为畅通循环的根本着力点和落脚点。以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要素流通的关键环节,畅通要素循环渠道,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打造人才、科技、产业、资源和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的“强磁场”。充分发挥生态比较优势,以一流环境集聚一流要素、招引一流企业,推动优质生态要素和高端要素互联互动、高效循环,促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充分发挥我省“山海协作”制度优势,谋划建设更多科创飞地、生态飞地、产业飞地,以“飞地互飞”模式搭建循环互通的桥梁。
  17.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布局“智慧商圈”,高水平建设一批商业综合体、高品质步行街、特色消费品市场,培育特色餐饮、红酒咖啡、画室书吧、茶舍陶艺等时尚业态,发展夜经济,提升社区商业消费,激活乡村消费。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动“云”消费新场景应用,发展多种类型电商平台、智慧供应链平台。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全面优化消费环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18.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精准谋划推动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能级战略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项目,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实现大发展。实施新型基础设施、综合交通、生态工业、公共服务“四个千亿”投资计划,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攻坚。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建立项目清单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机制,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19.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全域融入、战略协同、重点突破,依托优越自然资源禀赋,建设长三角生态安全农产品供应地,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长三角幸福美丽大花园核心区。完善全方位高质量接轨上海工作机制,强化战略、规划、体制等一体协同,推进人才、科技、产业、项目、金融、服务等各领域深度接轨,实现飞地互飞互促、资源优势互补、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山海融通共赢的沪丽发展共同体。积极引进上海等地的优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资源,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深度合作。支持和推动各县(市、区)与上海各区开展紧密互惠合作。
  20.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挖掘丽水特色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高标准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华侨产业城,办好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打造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建设中国华侨名城。发挥龙泉“海丝之路”内陆起始地优势,复兴“丽水三宝”等非遗产业。加快建设浙江自贸区丽水联动创新区、综合保税区。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发展,建设一批中外科创、产业合作平台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发掘轩辕黄帝文化、刘基文化、汤显祖文化、巴比松文化等人文资源,加强对外交流,深化友城合作。
  21.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建设中国(丽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本地龙头企业跨国发展,推进全球精准合作,鼓励境外融资,发展更高能级总部经济,谋划建设境外产能合作平台。健全外商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支持外资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丽水山耕”品牌国际互认,打造生态农产品直供出口基地。办好世界丽水人大会、丽水摄影节、世界剑瓷大会、国际茶商大会、国际木玩节、青田石雕文化节、庆元香菇文化节等重大节会,打造更多国际化高能级对外交流和经贸合作平台。
  五、聚焦跨山统筹发展,推进市域一体化发展
  创新运用跨山统筹的理念和方法,按照一体化推进、协同化建设、差异化发展原则,构建主体功能聚焦、特色优势互补、整体协同并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散到聚、以聚促变。
  22.构建“一带三区”发展新格局。全面落实“一带三区”发展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市域生产力布局优化,建立完备有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空间统揽统筹、产业集群集聚、创新协同协作、生态联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东部莲青缙3个县(区)和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产业主导、创新驱动,聚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先进产业集群,实现“百万常住人口、千亿GDP”,成为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引领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领跑区。西部6个县(市)突出协同合作、侧重特色,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差异性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建成龙庆、遂松、云景三个特色发展示范区,成为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和最佳实践地。强化“一带”和“三区”以及“三区”相互之间发展的协作互动,促进全域联动协调发展。
  23.推动产业平台率先跨越。深入推进平台“二次创业”,贯彻“整合、转型、赋能、开放、改制”十字方针,调整优化市域平台布局,构建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要素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的高水平现代化平台体系,实现平台向高能级跃升、产业向现代化升级。以更大视野和胆魄超前谋划未来发展空间,全面盘活平台存量空间,提高平台项目承载力和空间开发集聚效应。全市确立10个主体平台架构,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实施“东扩西进”战略,率先建设成为千亿级规模高能级高质量战略平台,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0强;积极推动各县(市)产业平台跨区域协同协作,打造创新活力和支撑功能强劲的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平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管用的平台管理制度体系。
  24.建设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坚定不移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开展综合交通五年攻坚大会战,构建互联畅达、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网,加快建设通达上海2小时、省域1小时、市域1小时“211交通圈”,打造浙西南综合交通枢纽。以前瞻眼光系统谋划和一体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山地轨道建设,全力争取国家和区域交通干线连结丽水,构建“两纵两横、四联八向”畅联铁路网,系统谋划丽云、丽南、甬丽铁路,建成衢丽、金台铁路,力争开工建设杭丽高铁、温武吉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实现“县县通铁路”。加快谋划建设同城化通勤网络。建成丽水机场,布局打造通用航空体系,建设空港经济区,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航空枢纽。统筹推进“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形成市域发展核心带环线和“一带三区”内、外环线。加密提升“十纵六横”普通国省道,推动县际多路畅通和景区高效联通。深化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提升“四好农村路”水平,打通断头路。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高标准建成瓯江航道,复兴瓯江航运。高品质建成瓯江绿道网,打造滨水慢行系统。
  25.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整体谋划信息、能源、水利、资环等设施网络一体化布局、集约化配置,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和应用,构建泛在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进一步优化市内能源结构,提升电网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实施天然气入县进镇工程,谋划“风光水储一体化”项目,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构建绿色清洁的能源设施网。全域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构建安全美丽的水利设施网。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布局垃圾、污水、危废、污泥等处理设施,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循环高效的资源环境设施网。
  六、聚焦重塑城乡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26.提升中心城市规模和能级。实施城市“东扩、西进、北展、南拓”战略,以瓯江为脉,建设活力北城,提升创智南城,开发碧湖新城,构建“一脉三城”,增强中心城市首位度,高品质建设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开展中心城市赋能扩容升级行动,积极有序稳妥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加强资源统筹配置和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增强城市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提升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能级和定位。加强城市景观风貌设计和管控,同步推进“城市微改造”,彰显山水生态元素,提炼地方文化元素,注入时尚浪漫元素,重塑关键节点,提升城市品质,形成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城市形象。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工程,推进城市生态优化、功能完善、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中央公园、城市花园中心等一批标杆性项目,系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全国领先的未来社区、邻里中心样板,优化城市功能单元,营造创新集聚街区。建设“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强化中心城市与青田、缙云的功能互补、交通互联、发展互动,实现一体统筹、协同发展。
  27.统筹小县大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小县大城、产城融合、组团发展”战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五个一”工程,加快县城向中小城市转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突出“一县一品”,发挥山水脉络和历史文脉等独特优势,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有机融入现代元素,塑造独特城市风貌。统筹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小城市培育试点,分类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增强新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8.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农民主体,发挥特色优势,注重品质发展,深化“千万工程”,全域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争当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开展花园乡村建设行动,组织实施乡村十大激活行动,推动乡村空间重塑、业态重构、文化重兴,推进乡村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个转型,创建一批花园村庄、花园田园、花园庭院、花园民宿、花园风情带,打造独具丽水韵味的的花园乡村。持续优化乡村布局,推进乡村片区化发展,做大做强中心村。全面推进“拯救老屋”行动和“古村复兴”“畲寨复兴”计划,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公园。以数字赋能建设未来乡村,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惠民服务,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创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
  29.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大搬快聚”和“两进两回”机制和政策,统筹推动高山远山深山地区农民异地搬迁、融入城镇,引导人才、科技、资金、项目等优质要素资源向乡村有效集聚,打通农民下山进城、产业上山发展的双向通道,优化城乡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深化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建立“土地银行”。深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注: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客服服务热线
188-0578-2678
工作日 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和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浙江聚诚商务有限公司 旗下) 丽水人才网站:丽水人力资源网(www.LSHR.com) 浙ICP备20002649号-1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524号

地址:丽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EMAIL:vip#lshr.com

人力资源证: 331100202006170004

用微信扫一扫